拳思

討論區

轉貼文章

生活札記

映象

聯絡言晏


拳之囈

1 2 3 4 5 6 7

拳之囈 ( 之四)

我國拳術本源於民間,但卻在佛門及道觀中進一步發展。這說明,我國的拳術並不祗是筋骨體力的鍛煉,更重要的一層是包括了意念,心身的體悟。所以習拳者,長期祗停留在一招一式上的比畫,就很難得到拳術的真理。必須通過身心的體悟,才能把拳術練「上身」。

我國各系哲理的修為目標大致為:儒家求「止」於至善,道家求「無」為,佛家求悟「空」。這些「止」、「無」、「空」、的境界,也正是拳術追求的終極。

當我開始寫這些關於太極拳的文字時,就決定主要涉及概念的課題,而少談具體的操作,因為拳術中身體四肢的運作,是要「入門引路須口授」,要找明師點撥,卻非文字所能表達。而「功夫無息法自修」的自我鍛煉過程中,則需要藉著文字傳遞正確的概念來引導。雖然,在拳術博大精深的課本裡,我祗是嘗試翻開這課本的扉頁。老子認為求道者就如:「嬰兒之未孩」。如果拳友們願意回復到嬰兒混噩無知的心境,撇開一切成見,那麼,這扉頁的一言片語,或可以作為啟蒙篇章吧!

止於至善:大學裡說:「知止而後有定,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。」在現實生活裡,自幼父母長輩都教導我們向上努力,向前跑,要朝向目標。卻極少教我們靜下來,問一下,我在追什麼,尋覓什麼,我在那裡?學拳的過程中,不覺間,我們也行同樣的路,求招式套路,求身法,求手法,求技巧…等等。求這樣,追那樣,尋此,覓彼。誰不知,我們真的走得太遠了。老子說:「道法自然」。古人觀察自然現象的素材是什麼呢?就是所謂「近取諸身,遠取諸物」。今天,我們習拳是要學懂「近取諸身」,就是要「止」於自身,太極拳的無極樁,就是從:止、定、靜、安、慮的狀態中,而得出「自身」感覺的功法,要藉著內裡感覺,練出內裡的功夫;一切都在裡面,不在外面。切勿捨近而求遠。

無極生太極:道家的「無」,並非是指一無所有,老子說:「無,名天地之始。」所以「有」是始於「無」,「無」是生生不息的源頭。是無限可能性的母體。習練太極拳必須懂得「無」的重要性。且看老子的另一段話:「三十輻,共一轂,當其無,有車之用。埏埴以為器,當其無,有器之用。鑿戶牖以為室,當其無,有室之用。」古代木製車的轂是車輪中軸接入輻條的圓木,如果轂上沒有孔「空無的空間」,輻條就不能接入,沒有輻條,輪軸就不能帶動車輪,車便行不得,也就不能用了。器皿如果不是空無的,也不能盛物。居室沒有窗門和空間,就不能入住。所以要「有用」,就必須先要「無」,即將障礙挪開,讓合用的東西進來。

人生下來,由懂事開始,從父母長輩處承襲了傳統的原則,習慣,教訓。在社會友儕中,吸取了既定的風俗,規矩,觀念。這些都給我們的行事,為人,價值取向,思維方式等,畫下了不少框架,我們就不自覺的活在這些框架中。道家「無為而無所不為」的思想,就是喚醒我們跳出這些無形的桎梏,要順應自然,不被既定的規矩,習慣,概念所制約。所以太極拳最大的原則是拋開既有的用力習慣,放棄主動進攻的意識,物來順應,捨己從人,完全否定一向認定的體力作用,而強調意識的能力。這一切都與一般的拳術認知不同。今天我們稱為「內家」的拳術,例如:形意,八卦,意拳…等,都或多或少的採納了「無極生太極」的概念。然而太極拳是最全面及透徹的一種。所以習練太極拳必須重視「無」的概念,就是要不斷的「倒空」留有空間,讓更接近太極拳真理的概念來充實我們對它的認知和體會。真理是很難透析,我們祗是嘗試多些理解它,而其唯一方法是放下既有的概念及心得,以便接納更接近真理的概念。所以老子說:「為道日損,損之又損,以至無為,無為而無所不為。」

緣生性空: 佛家的「空」,也就是道家的「無」。用現代語言來說,這個空,是指能容納任何可能性的「空間」。也是不受任何框架限制的「空間」,是「真空」。「緣生」是因應不同的條件,環境,而產生的效應與現象。而在這「真空的空間」裡,任何現象,效應都是「緣生」的,都是因應外在條件所衍化的,「空間」的本身,仍是「真空」,如果,我們祗看事物的效應與現象,則不能了解事物的本質。例如:水,可以是流水,雨點,浮雲,飄雪,冰塊;這些由水在不同條件與環境所表現的種種狀態,給人不同的感覺,反應及影響。然而,水所以為水,用現代科學的分析是二氫化氧(H20)。H及O的元素缺其一或加添一點就不再是水,即使表象仍可能看見,流水,雨點,浮雲…等,其實本質已非水。

從另一層面看,佛家說的「色」,就是指事物的表象,「空」就是指事物的本質,事物的「性」。「性空」是指事物的本質,是絕對的,是「真空」的,即使呈現著不斷變化的表象,而其本質不受表象所左右;就如水的本質是H2 0,是絕對的,無論它的狀態是雨點,浮雲或冰塊;其H20的本質卻不變。

那麼「緣生性空」這概念怎樣運用在拳術上呢?用太極拳做例子,無極式就是「本性」,也因為無極式的「空」而衍生出各種拳式,24式也好,48式也好,88式,108式…也好,無論是陳式,趙堡,和式,楊式,武式,郝式,孫式都不能脫離無極式的本性,否則都不可稱為太極拳。因為拳式都是「緣生」的,是衍化出來,不是絕對的。在應用方面,太極拳著重捨己從人,所以其用是因應條件及對手的反應而施,是「緣生」,沒有一定對應的手法及招式。招拆招,手對手的使用法,祗是在「表演性的拳術」中才能見到,並非實際的應用法。

或許,有拳友會認為,談這些「止」,「無」和「空」,有點不切實際,對拳術沒有具體的指導性。然而,拳友如果願意按照這裡所提的概念及思維方式去細思,會很明顯的發現,所謂具體的東西,必須從本質不變的根源所衍生,而這根源因為是不變,其衍生的拳式,心法,亦具備了「止」、「無」和「空」的特性,在捨己從人的原則下,能運用自如。不受成式,招法和著法所規限。

那麼,說拳術不變的「本性」是「無極」,怎樣去理解呢?現試用一個拳式來看這問題:太極拳式中的雙按掌(特別是楊式與吳式),其他拳種有稱之為「虎撲」,也有稱之為「雙龍出海」的,前輩們常用動物的日常動作來命名拳式,其意義有二,其一,習拳者能從形象化的拳名中,體會拳式的動作和勁意。其二,提醒習拳者,拳式的動作應效法動物的自然「本能」。今天,我們習拳者,大多偏重於拳式的外形,而忽略了怎樣可以用「本能」做出來。「本能」就是「無極」,是自然存有,但卻能因應條件的變化而衍生不同的拳式。試想一下,老虎餓了,見到獵物,牠就本能的撲去,牠會考慮「撲」的姿態嗎?不會,因為那是本能的表現而已。

很可惜,拳術漸漸流於形式,祗注重肢體的動作,忽略了整體性,更不用說「本能」的運用了。請再細思一下,假若你是「餓虎」,見到了獵物,你會先考慮手腳的先後動作,還是不假思索的撲上去呢?

形意拳傳統論述中,有一句:「打人如走路」。「走路」不就是「本能」嗎?日常操拳,或與人交手,你能像走路一般[隨意]嗎?

「隨意」就是令到本能產生作用的關鍵。因為本能的威力源於「意」而非筋骨的力。所以太極拳及其他稱為內家拳的拳術,都特別強調用意不用力。有「餓意」才引發「撲」的衝動,要達到「打人」的目的,必須有走向對手的「勇氣」。這些「餓意」,「勇氣」都是「意」的作用。

現在粗略的總結一下:

1.
從止、定、靜、安、慮的自我感悟的鍛煉中,漸漸的梳理出身體在動靜虛實的變化中內裡的感覺。這是太極拳聽己的功課,藉此掌握知己的能力。


2.
就如上述,「無」是「有」的根本,老子說:當其無…才有用。所以習拳的過程是始於無,繼而有,欲增其有,必先放下已得的「既有」,就是老子說的「有無相生」,能不斷放下「既有」,才可以不斷加添「新有」,也正是「為道日損」的至理。老子說:「無執故無失。」執於「既有」,必成為增添「新有」的障礙。


3.

佛家的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有另一種說法是:「水不離波,波不離水。」在拳術來說,水就是本能,波就是拳式。空是本能,色是拳式。拳式是發揮本能功效的手段。本能與拳式彼此依存,也正如水與波的關係。要能妙用「空」的概念,才可掙脫許多拳術中不必要的框架。

老子說:大方無隅,大象無形。隅者邊際角落也,在遼闊的大地,哪裡是它的邊際又哪裡去找一個角落呢?大象者,宇宙的現象也,宇宙之大,怎樣來形容它的現象及形狀呢?拳術的終極境界,也不是什麼形式框架可以形容其萬一,這就是太極的真正意義。


言晏太極談

 

Copyright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