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|
拳之囈 ( 之三 )
|
|
迷於夢者,夢囈故多;而迷於拳者,則拳囈更絮絮不休, 所以停不得,因為說不清楚,語焉不詳也。迷而不悟才有囈語,一朝夢中驚醒,卻期望尋回夢中的境界,咀嚼夢囈,嘗試找出一點個中真義。正因如此,還是想多說一些,盼各拳友不嫌其贅。 |
|
拳雖小道,但真正通往拳道真理的路徑亦涵蓋在宇宙的大道內,所謂道者,其小無內,其大無外,放之四海而皆準也。這裡且憑著我有限的認知,試圖探尋其中一些蹊徑,冀藉以通向拳術的大道。但正如老子說:「道可道,非常道。」真理是不可解釋,即使能解釋,也祗是一時的理解,而非恆常的真理也。所以我所能提供的,祗是在拳術的迷宮中,一條比較有可能性的出路,倘若拳友們能藉著這通往出路的小徑,又在鍛煉中得到自身的體悟,因而尋覓出拳術的康莊大道,這是我所冀盼的。
學拳先要從練形開始。形者,軀幹與四肢也。至於拳的動作形式,正如「九要論」裡的「一要論」中說:「千變萬化,無往非勢,即無往非氣,勢雖不類,而氣歸於一。」 所以各派拳式,自成系統,各有師承及規矩,不是這裡談論的範圍。這裡要探討的,是身體各部,怎樣可以達到左右相連,上下相隨,一氣貫串,以至臟腑筋骨,肌肉皮膚,五官,四肢百骸,相聯為一貫,破之而不開,撞之而不散。(引自一要論)。
|
1. 無極式 : |
太極者,無極而生。無極站樁式是拳術基礎,所有拳功都由此起。我們必須透徹了解其功法,建立穩固的基礎,從而拾級而上。故此在未談及身體各部的要求之先,著重的提出無極式的基本要求:
|
|
|
鬆空: |
用意念將身體全部鬆開,包括各關節肌肉,五臟六腑;鬆開後,身體會有輕鬆通透,空而不軟的感覺。也有點像氣球輕輕的給吹大了的情景。 |
鬆沉 |
當鬆開之後,身體中重濁之氣慢慢下沉,漸達腳底,讓前腳板有沉重之感,就像沙石放入水中,自然慢慢下沉。切忌刻意坐腰壓胯迫氣下沉。所謂道法自然,氣沉不下,是身體鬆不透,要從鬆中找消息,讓氣自然沉下。即使用意念引導氣向下沉也要盡量避免。 |
湧泉穴得氣: |
當氣能下沉到前腳板,腳底有沉重的感覺;亦即湧泉穴得氣,因為湧泉穴是在前腳板中的一點。但在初練階段,不宜刻意去找這一點,以免產生不必要的緊張,破壞了鬆的完整性。 |
頂頭懸: |
百會穴輕輕領起,頭頂像給一條細?輕輕吊著。當濁氣沉入腳底時,在頭頂輕領的狀態下,清氣也慢慢上升,漸達頭頂。所謂濁降清升,下沉上拔,不勉而中,也就是這種狀態。 |
中線: |
是一條虛擬的垂直線。由百會通過丹田,會陰,直落到兩腳間的一點而成的一條垂直線。中線的出現,是要藉著以上鬆沉的鍛練,漸漸自然出現,切忌急於求成,刻意想象它的出現。用意固然重要,但太刻意就會把意念拉緊,反而防礙了聽己功夫的鍛練。製造假象。初練的階段,中線的感覺,隱隱約約,似有若無就足夠了。練功日久,中?的感覺自會明顯。
孫祿堂論及無極式時說:”無極者,當人未練拳術之初,心無所思,意無所動,目無所見,手足無舞蹈,身體無動作,陰陽未判,清濁未分,混混噩噩,一氣渾然者也。…但順其自然之性,流行不已,心中空空洞洞…。”
概括而言,心無雜念,身體空鬆,頂頭輕領,氣自然沉向腳底,順應自然,不勉而中,就是無極式的基本要求,同時也是太極拳行功走架,推手,用勁的基本要求。是拳術中各種變化及應用的基礎。所以說太極者,無極而生也。
|
2. 頭: |
頭是全身的統領。頂頭懸,就能提起精神,心情輕鬆,身軀各部,會各就各位,各司其職。頭部在練拳的過程中,有很重要的領導作用。以下略述一些要點: |
中: |
「中」統領了拳式中的動靜,而頭在軀體的位置是中線的上端。所以頭的運動正確與否,也決定了行拳運動的正確性。傳統拳術的練與用都要求三尖對準,三尖是指鼻尖,手尖與腳尖。對準是要求同時指去同一方向,鼻尖是在頭部的「中」,鼻尖所對著的方向,也應該是中線、手尖和腳尖所對著的方向。照理中線本來處於「中」的地位,是沒有方向的,正如砲台沒有方向一樣,但砲管必須有方向,才能對準目標,鼻尖正如砲管般起了對準作用;讓「中」的能量向目標發出。所以頭在練拳的過程中,藉著鼻尖,負起了導向的責任。 |
意: |
傳統的說法是意從心起,但現代的知識告訴我們,意念是頭腦的作用。但很多拳友卻誤解了用意就是先動頭部,拳式一起,就先轉動頭部,殊不知頭部的轉動,如果不隨著中線而轉,中線就會在頸脖的位置給扭曲了。所以其實頭部的轉動,必須在意念驅動中線轉動時同步轉動。這樣既保持了中?的完整性,也符合「一動無有不動」的原則。 |
鬆: |
身軀肢體的鬆開,是太極拳絕對的要求。但其實頭腦的鬆開是使到全身鬆開的基本條件。這種說法,各拳友可能覺得陌生,會懷疑。不過頭腦鬆開的具體做法,非常簡易,請用意念在泥丸穴(即眉心內寸半至兩寸的位置)鬆開,這麼一鬆,身軀就鬆開,氣自然向下沉往湧泉穴。請拳友們不妨試練一下。
|
3. 手: |
在太極拳的運動中,無論練或用,都不會單獨運用手掌與手指的動作和力量。手的作用是藉著整個手臂各個關節彼此配合而達成;所以太極拳特別強調:沉肩,墜肘,坐腕,舒指的協調與連貫的要求。所以論到手,就要考慮由肩膊至手指的整個手臂。 |
肩: |
肩關節及周圍的肌肉必須完全鬆開,讓肩膊自然向下垂。是為沉肩。 |
肘: |
如果肘關節不鬆開,就會阻礙肩膊和上臂的鬆垂,讓氣停滯在肘部,影響手臂節節貫串的完整性。所以肘關節鬆開後,順?肩膊和上臂下垂的勢頭,肘尖也自然向下,是為墜肘。 |
腕: |
一般拳友,對「坐腕」的理解,普遍有兩種偏差:其一是刻意將腕關節向下壓;另一種是鬆開了腕關節,卻不讓它下垂。這兩種做法都是會影響了下一步的舒指要求。前者,當腕部下壓時,氣就滯在腕部,令到腕,掌,指都僵硬了。後者,雖然鬆開腕部後,氣會透過掌指,但手指卻不能張開,也就做不到舒指的要求了。所以「坐腕」的正確做法是:鬆開腕關節後,讓它自然向下沉壓,注意是”自然”不要”刻意”。「坐腕」是為下一步的舒指提供了條件。而如果要用腕作為攻擊工具,「坐腕」更是必須的。 |
掌: |
在太極拳的手法中,掌是主要”工具”,藉著它來達到黏、發、打的手段;要掌成為有效的工具,必須通過以上所述的沉肩,墜肘,坐腕,舒指的貫串運動,使勁氣貫到掌中的勞宮穴,向目標透出。 |
指: |
拳經要求勁氣”形於手指”。要達到這要求,有兩個不同的做法,其一,在用掌作為發,打工具的情況下,必須通過沉肩,墜肘,坐腕和舒指的步驟,當肩,肘,腕,指的各關節都鬆開而貫串之時,勁氣就自然貫達手掌的勞宮穴和各手指的指尖。其二,用手指作為發,打工具的情況下,例如:劍指,穿掌,則通過沉肩墜肘之後,就不用坐腕,祗是鬆開腕關節,讓勁氣由肘穿過腕直透指尖。 |
拳: |
用拳的時候,就不可坐腕,腕與掌背要在同一平面,同一直線,所以腕祗要鬆開,讓勁氣直貫掌心,所以太極拳的拳必須虛握;握得太緊,勁氣就不能貫入掌心,減低了拳的效用。 |
鬆: |
要做到以上所提出的要求,必須在整體鬆開的條件下,肩肘腕指各關節順序鬆開,正因為節節鬆開,才可以節節貫串。 |
黏: |
太極拳的勁力運用,是通過”黏”的手段,而黏著對手的一點,可以理解為物理力學中的「支點」;是通過這黏?的一點,把勁力由自己的「中」透向對手的「中」。而在一般情況下,都是用手作為「黏」的工具。所以手並不是用力的工具,而祗是通過手將勁力透出,手是做了傳送勁力的工作;不可主動的用力。但當勁力由身體通過手臂時,自然有得力的感覺,但在這同時,手臂各部的肌肉關節更加要鬆開,不可著力,以免阻礙勁力的通過。 |
滾動: |
前輩說:太極不外一個圈。這個圈就包括了:旋轉,滾動,畫弧等運動。其實我國傳統拳術中,無論何種形式,都很著重這個圈,例如形意,八卦中的起鑽落翻,就是要求手臂隨著腰胯的旋轉而滾動。在太極拳中,就更著重這個圈,所以手臂的滾動,在不同形式的太極拳中,都有要求。請各拳友在所習的拳式中找出這個滾動的規律。當然,其最高的原則是:手臂的滾動必須是由「中」引發腰胯的鬆轉所帶動。 |
節節貫串: |
這要求當然不止於手臂,是要整體各關節的貫串,就像我國傳統玩具中的一種竹節蛇,祗要一節動,就引動其他各節隨之而動。然而,手臂往往是接觸對手的前線工具,它的貫串就特別重要。貫串的牽動點,整體而言,是始於腰;在手臂而言,則始於肩。所以沉肩、墜肘、坐腕、舒指的順序是不容轉變或跳級的。
|
4. 腰胯: |
論到節節貫串,腰胯是最重要的關節,它們連接了身體的上下兩半,讓勁力可以上下傳遞;同時,藉著轉腰,能把勁力左右傳送,及體重在兩腳間的轉移。 |
鬆: |
腰胯的最重要原則也是要鬆。祗有在鬆的狀態下,才能做到轉腰、坐(塌)胯的要求。 |
轉: |
其實腰胯都不是主動的轉,尤其是胯,決不可轉。腰是由”中”的帶動下,向著意念指導的方向轉去,胯要做的工作是鬆開讓腰轉;轉腰的時候,轉意是在中線,切不可將轉意放在左右腰眼。 |
坐胯(塌胯): |
胯之所以”坐”或”塌”,是因為腰胯鬆得開,讓氣能下沉湧泉的狀態下,自然而然的坐下或塌下,是一種鬆沉做對了的結果,而不是刻意向下坐。這點請各拳友特別留意。 |
轉換 : |
腰跨的轉動,其最重要的作用是:勁力的左右傳送及體重在兩腳間的轉移。各種拳式都有其一定的架勢規矩,所以傳送與轉移,在不同的架勢其運用方法都不一樣,必須在明師指導下,才能做得正確。
|
5. 胯腿膝腳: |
以上談到上肢時,我們同時考慮了:肩肘腕指。所以當我們談到下肢時,也要同時考慮:胯腿膝腳。 |
鬆: |
胯腿膝腳,節節鬆開,氣自然的沉向腳底湧泉穴,祗有湧泉得氣,勁氣才算有根,而勁氣在整體不斷的鬆沉的狀態下,往下沉盡時,回頭由?向上升,循著小腿,膝,大腿,胯,腰,脊,肩,肘,腕,指,而透出。 |
節節貫串: |
胯是下肢的根節,所以胯先鬆開,腿膝腳各關節隨著鬆開,氣自膻中或丹田下沉到腳底極處,然後由腳底湧泉,循上述的路線,向上回升,直透手指。 |
蹬(向下): |
向下蹬在太極拳中不是實腳用力踩向地面,而是氣向湧泉下沉時帶動實腳板更貼向地面,同時氣因沉到極點由腳向上回升,而令到腳腿膝節節鬆開伸展,在外形看,就像用腳腿蹬起一樣。 |
蹬(向前): |
力發於根,當一條腿向前蹬時,另一條腿站穩在地上,勁氣在這條腿沉到極處後向上回升,通過命門丹田透向蹬出腿的腳跟。所以勁源是來自與地面接觸的腳底。 |
踢: |
踢與蹬的原理一樣,不過踢是用腳尖接觸對手,而蹬是用腳跟和腳板接觸對手。勁源也是來自站穩在地上的另一條腿。 |
膝: |
在交手的過程中,膝也是經常會用來作為攻擊的工具,勁源也是來自另一隻腳。在拳式中,所有前蹬,踢,更雞獨立等,當腿一提起,就己經用上了膝。
|
6. 丹田: |
我國養生和拳術可以說是同一種學問的不同層面,養生著重在保健與長生。而拳術在這基礎上,加上引發內在的力量,及利用身體的某些態勢作為禦敵自衛的手段;這些態勢因前輩們的體悟各有不同,而制定了不同的拳式,雖形式有所異同;但對丹田的概念卻是一致的。以下略述一下我對丹田的認識:
|
丹田的位置: |
丹田不是一個實體,在身體內並沒有這種器官。乃是前輩們藉著不斷的內在鍛煉所發現的體內「虛擬點」。而這些「虛擬點」有著集中,加重,加速意念與內氣的作用。前輩們按不同的層次,分別定下了上中下三個丹田位置:上丹田在眉心內一寸至寸半,中丹田在膻中穴,下丹田在臍下寸半的腹內兩至三寸的位置。這些位置,祗是概括的說法,不用太執著。練功初期,多半不會對這些丹田位置有感覺,要通過恆心的刻意鍛煉,才能引發出感覺來。 |
丹田的作用: |
前輩們通過鍛煉的體悟及經驗,總結了:上丹田主神,即精神,意志;在拳術中產生了集中精神,加速勁氣送向目標的作用。中丹田主意念;在拳術中,起變化的作用,例如:轉向伸縮的變化。下丹田有儲存集中勁氣的作用,運用在拳術,則可加?及加速勁氣的爆發力。 |
氣沉丹田: |
氣是指內在的能量,而下丹田則被認為是儲存能量的地方。所以氣沉丹田,是把能量存儲在下丹田。而下丹田便成為了「氣的倉庫」。在這前提下,下丹田必須有空間,才能納氣。為使下丹田經常能容納內氣存入,那麼下丹田就要經常鬆開,保持足夠的空間,讓內氣自然的存入,這才是正確的氣沉丹田的做法。切勿迫氣入丹田。而下丹田的氣必須與湧泉呼應,不可長期積存在丹田。 |
神意的賓輔: |
神意是勁氣的主導,而上丹田是神意的門戶。中丹田是意念的通道,下丹田是內氣的倉庫;很多拳友,都誤把丹田作為神意氣的源頭,其實神意氣的力度是靠日常整體鍛煉所積聚,它蘊藏在整個身體內,到用時藉著意念的驅動和各有關丹田的?化加速作用,使勁氣更有效的發出。丹田祗是做了賓輔的作用。
|
太極拳最高原則是”用意不用力”,身體四肢百骸,及各種拳式的鍛煉,都是用來體現用意主導的內在力量。所以在練形的過程中,必須著意掌握「意」的作用。慢慢消除用本力和拙力的習慣;從而體悟:鬆沉,旋轉,守中,用中,左右相連,上下相隨,完整一氣及一動無有不動怎樣在練與用中表達出來。
太極拳最終的目標是:無形無象,全身透空。所以練形是入門的階梯,初以形動,繼而意動,進而意動形不動,再進則能使意在形先,意在形外,終而拳無拳,意無意;不知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矣。
|